2025-06-04今天下午,怀着敬仰之情,农工党山东书画院副秘书长、中成书院济南分院院长王子全与徐大福院长、于斌院长等拜访了安徽歙县定潭村的“张一帖内科疗法”诊所,见到了第十五代衣钵传承人李梃教授。踏入这座承载400年中医传承的古朴诊所,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李梃教授虽已年过六旬,但精神矍铄,正专注地为从湖北而来的患者把脉问诊,眼神中透露出医者的仁心与智慧。
听着大福师兄向我讲述了“张一帖”的由来——明代先祖张守仁以“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闻名,往往一剂药便能起沉疴,因而得名。诊所的药柜里整齐摆放着各类道地药材,李教授随手取出一包祖传的“十八罗汉末药”,解释道:“这是调理脾胃的秘方,依四季加减,才能发挥最佳疗效。”
谈及传承,他目光坚定:“医者德为先,治病救人是本分。”如今,他的子女也投身中医,延续这份济世情怀。
李教授的儿子,随后领我们参观了张一帖纪念馆、新安国医博物馆,又详细介绍了整个张一帖家族的医德传承,介绍了父亲挑大梁建博物馆的艰辛与毅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安国医博物馆养生堂门口前的地面设计蕴含了独特的哲学寓意。李梃教授亲自设计了一幅养生标志图,该图以伏羲先天八卦为灵感,采用徽派建筑中常见的石子路工艺铺设。从入口方向看,图案呈现为一位耄耋老翁的形象。从出口方向反观,则变为一个嬉笑孩童的轮廓。
这一设计诠释了道家"复归婴儿"的养生理念,寓意通过修身养性,即使年迈之人也能重返身心如婴儿般的纯真状态。李梃教授儿子解释:"懂得'复归婴儿'养生之道的人,即使白发苍苍身心也可以如婴儿自在"。
这一图案,既体现了新安医学"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也象征着"张一帖"世家医术传承的生命力。
期间,我们与新安国医博物馆馆长李梃教授深切交流,他深刻阐述了“张一帖”世医家族的未来发展愿景。李梃教授强调,新安国医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新安医学历史与成就的文化载体,更是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的重要平台。他计划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通过数字化手段整理和展示馆藏,让更多人了解新安医学的深厚底蕴。同时,他注重培养年轻传承人,鼓励子女及青年学子扎根基层,将家传医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医者仁心”服务百姓。此外,李梃教授还希望加强两岸及国际交流,促进新安医学的国际化传播,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王子全老师
过后,麻烦李梃教授亲自为我诊脉,说透了当前存在的亚健康问题,并认真开出调理药方,精心呵护,为以后生活提出建议。让我感同身受,国医命脉的传承,医者仁心的延续。
走出"张一帖"世医诊所的青砖门廊,恍若七百年来未改的悬壶余音依旧绕梁。指尖残留着诊案上老梅纹的触感,那些被历代手掌摩挲得发亮的木纹里,蛰伏着比《黄帝内经》更古老的记忆。
国医的命脉从来不在丹书铁券里流淌,而在这些晨昏交替的日常中显影——药碾槽底积着几代人研磨出的沉香,铜秤上斑驳的星点不是锈迹,是无数剂量的生命在计量器具上留下的刻痕。少年时以为传承是密室授受的秘典,如今才懂,真正的奥义都藏在先生问诊时那三秒的沉吟里,在突然熄灭的艾条余烟中,在晨起先于净手的那把当归气息里。
琉璃罐中陈年的雪胆微微摇晃,映出窗外一弯新月。突然明白所谓"世医",不过是把每个寻常日子都过成不腐的药引,让光阴在紫铜药臼里慢慢煅烧成续命的丹。檐外新燕正啄春泥,而案头泛黄的诊籍上,墨迹未干的脉案已悄然接续了另一个纪元的晨昏。
上一篇:国学大家沈彦均老师讲解周易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