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易经与周易常被提及,却也常被混淆。宋建新老师长期深耕于此,为我们详细剖析二者区别。从起源上看,易经的历史更为悠久,其源头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相传,伏羲氏观物取象,始创八卦,这成为易经最初的符号基础。此后历经发展,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并逐步形成文字记载的易经。在历史长河中,它经过了无数次的整理、注解与阐释,最终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而周易,诞生于周朝,是易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当时,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间,对原始八卦进行了系统推演,将其扩展为六十四卦,还增添了卦辞,之后周公又撰写了爻辞,这一系列举动极大地丰富了其哲学内涵,也让周易从众多易学著作中崭露头角。可以说,周易在传承易经原始内容的同时,融入了当时社会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使得其内涵更为丰富深邃。
从内容与结构角度分析,二者既有紧密联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易经与周易都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作为根基,通过卦象与卦辞来揭示世界变化规律。不过,易经原文较为简洁,主要由卦象与卦辞构成,言简意赅地阐述天地变化法则,其核心在于以朴素的方式呈现自然与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而周易在易经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扩充,加入了大量注解与阐释。这些注解不仅对卦象、卦辞含义进行解读,还融入了儒家等学派的思想观念。例如,孔子及其门徒所编纂的 “易传”(又称 “十翼”),从哲学、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对周易进行深度解读,极大地拓展了其思想边界。在排版与呈现方式上,易经相对简单,以卦象和卦辞为主;周易则更为复杂,将原文与注解相互穿插,方便读者深入理解。
在功能应用方面,易经和周易有着不同的侧重。易经最初主要用于占卜,古人通过特定起卦方式,如蓍草起卦或铜钱起卦,获取卦象,再依据卦象的卦辞、爻辞以及相关解读方法,来推断事物发展趋势。但占卜并非易经唯一功能,它还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强调的阴阳平衡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医理论中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理念,以及建筑风水中环境阴阳气场和谐的追求。此外,易经的变易、简易、不易思想,也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独特视角。周易最初同样用于卜筮,通过卦象预测人间事务吉凶预兆。随着时间推移,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逐渐渗透到哲学、伦理、道德、政治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儒家思想体系构建过程中,周易的哲理思想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撑,深刻影响了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准则。
《易经》和《易传》存在明显区别,且 “《易经》是孔子自己编造出来的”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以下是具体解析:
起源与形成时期不同:《易经》起源甚早,可追溯至远古,相传伏羲氏始创八卦,后经长期发展,至商周时期逐渐形成包含六十四卦及卦辞、爻辞的文本,主要用于占筮,是古代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规律的一种探索与总结1。而《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阐述,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众多学者历经多年共同创作的成果,并非一人一时之作。
内容与性质不同:《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以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为核心,通过卦辞和爻辞来预测人事吉凶,虽蕴含一定哲学思想,但未摆脱巫术宗教的范畴,主要体现为在神学思维框架下贯通天人。《易传》则从人文文化立场和哲学角度出发,抛弃了《易经》的宗教神学内容,继承其符号系统,以天道引出人道,将宇宙本体、生成图式等与现实人事社会相联系,是儒道思想文化合流的结果,属于哲学著作。
功能与作用不同:《易经》最初主要用于占卜,为人们的行为决策提供参考,帮助古人在面对未知时判断吉凶祸福。同时,其蕴含的阴阳等观念也为后世哲学、中医等领域奠定了一定基础。《易传》则更侧重于从哲学层面阐释《易经》,引导人们通过对天道的理解来规范人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对《易经》的解读拓展了经典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对中国哲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建新老师总结道,易经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周易以及其他古代易学经典,是对宇宙自然规律、道德伦理、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阐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而周易是易经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以六十四卦及其卦辞、爻辞为基础文本,在传承易经思想的同时,凭借自身独特的内容与发展脉络,成为易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体现,对后世学术思想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上一篇:国学大家沈彦均老师讲解周易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