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群经之首”,其蕴含的辩证思维与人生智慧,本应是滋养当代生活的文化养分。然而当下,易经文化传承却面临双重挑战:一边是大众对其 “玄学化” 的误解,将易理与封建迷信简单绑定;另一边是市场乱象丛生,少数人借易经之名牟取暴利、传播错误观念。为正本清源、弘扬正道,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发起 “寻找民间德艺双馨易经学者” 活动,旨在发掘民间易学践行者,以其 “德” 立心、以其 “艺” 传理,引导大众正确认知易经智慧。本期推荐的烟台秦万峰老师,便是民间易学界 “德艺兼具” 的典型代表。
秦万峰老师与易学的结缘,始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早年在烟台乡间,他常听长辈讲述《易经》与民俗的关联 —— 如农家建房时 “择向避冲” 的朴素智慧,实则暗合 “天人合一” 的易理;渔民出海前 “观云辨势” 的经验,也与 “变易” 思维相通。这份源于生活的启蒙,让他深知易经绝非脱离现实的 “天书”,而是古人总结自然规律与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此后数十年,他沉潜研学,遍读《周易本义》《三命通会》等经典,却始终拒绝 “故弄玄虚”:他不沉迷于 “八字改命”“风水招财” 的噱头,而是专注挖掘易理的哲学内核,将 “阴阳平衡” 解读为 “生活节奏的调和”,将 “五行生克” 理解为 “事物关联的辩证看待”,在烟台民间形成了 “接地气、重实用” 的研学风格。
在 “艺” 的层面,秦万峰老师的易学实践始终紧扣 “理性与落地”。作为土生土长的烟台人,他善于将易理与海滨城市的地域特色结合:针对烟台多海风、潮湿的气候,他为邻里解析住宅 “通风采光” 的重要性,将传统风水 “藏风聚气” 转化为 “科学改善居住环境” 的建议;面对当地渔民的需求,他用 “坎卦”“兑卦” 的关联,解读 “水性润下、风性灵动” 的规律,提醒出海时关注天气变化,而非宣扬 “吉凶预测”。在企业咨询中,他更以 “乾卦六爻” 对应企业发展阶段,建议初创企业 “潜龙勿用” 夯实基础,成熟期企业 “飞龙在天” 把握机遇,用易理为经营决策提供思维参考,而非编造 “运势说辞”。这种 “以易理辅实践,以实践证易理” 的方式,让烟台不少民众与企业真正感受到易经的实用价值,也打破了 “易学 = 迷信” 的刻板印象。
更难得的是秦万峰老师的 “德”—— 他始终坚守 “弘扬正道、拒绝牟利” 的底线。面对市场上 “高价改运”“天价风水” 的乱象,他从不跟风:有商户曾提出重金请他 “布招财局”,他直言拒绝,转而讲解 “商铺选址需兼顾人流与便捷性” 的实际逻辑;邻里间有人因家庭矛盾求助 “算命解惑”,他却以 “家人卦”“谦卦” 的道理,引导对方换位思考、调和关系,而非用 “宿命论” 搪塞。用方言拆解《易经》中的处世智慧,如以 “否极泰来” 劝人直面困境,以 “厚德载物” 倡导包容待人,他常说:“易经是老祖宗留下的公共财富,不能变成个人谋利的工具。” 这份坚守,正是 “德艺双馨” 中 “德” 的核心体现。
此次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将秦万峰老师作为 “民间易贤” 推荐,不仅是认可他的易学造诣,更看重他对 “正道传承” 的践行。在他身上,看不到民间学者的 “江湖气”,却有着对传统文化的赤诚:他不追求 “大师” 名号,只愿做易经文化的 “传声筒”;不执着于复杂术数,只愿将易理转化为普通人能懂的生活智慧。这种 “接地气、守本心” 的传承方式,恰是破解当下易经文化传承困境的关键 —— 唯有让易学走出 “神秘化” 的圈子,回归生活、贴近大众,才能真正实现 “弘正道、抵迷信” 的目标。
“寻找民间德艺双馨易经学者” 活动的意义,正在于发掘更多如秦万峰老师这样的践行者。他们扎根民间、深耕易理,以 “德” 抵制乱象,以 “艺” 传播真义,既是易经文化的 “活载体”,也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 “桥梁”。未来,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将继续以这类活动为抓手,汇聚民间易贤力量,共同为易学文化的健康发展铺路,让《易经》的智慧真正成为滋养当代生活的文化养分,而非被误解、被滥用的 “玄学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