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北大地的宿州,有一位将佛法慈悲与易学智慧相融的求道者 —— 汪永,法名钦常居士。他生于 1975 年,自幼便与佛结下不解之缘,这份缘法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他在修行与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在佛与易的交汇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之路。
汪永的求道之路,始于对佛法的亲近。少年时的他,便对寺庙的庄严、经声的悠远心生向往。成年后,他正式皈依于九华山上意下撤大和尚门下,成为一名在家居士,法名钦常。在师父的指引下,他潜心研读佛经,从《金刚经》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到《心经》的 "诸法空相",佛法的慈悲与智慧逐渐融入他的生命底色。
此后,他又受戒于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慧开大和尚座下,进一步精进修行;跟随三宝禅寺住持清泉大法师研习佛法义理,在晨钟暮鼓中锤炼心性。这段修行经历,不仅让他养成了沉静内省的特质,更培养了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的济世情怀,为日后研习易学埋下了 "以人为本" 的种子 —— 无论是看风水还是做预测,他始终以 "趋吉避凶、利益众生" 为准则,这份初心便源于佛法的滋养。
命运的安排总在不经意间。在求法途中,汪永偶然结识了正一派弟子朱传风,这位易学前辈的渊博学识与无私胸襟深深打动了他。朱师父看出他的慧根与诚心,将毕生钻研的阴阳宅风水精髓倾囊相授,为他推开了易学世界的大门。
从此,汪永踏上了佛易同修的征途。他深知易学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可穷尽,于是秉持 "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谦逊,辗转各地寻访名师:在山西太原,师从郭宗太老师研习风水理气;拜入易学界领军人物刁吉祥门下,精修妙派风水与天星奇门遁甲;随裘红祥师父探究术数玄机;更有幸得廖公后人廖文强亲传,系统学习杨公风水、五行大卦与古朴八宅等正宗技法。
每一位师父的教诲都如春雨般滋润着他的学识,每一次流派的碰撞都让他对易学的理解更加通透。他不偏执于某一学派,而是将各家门派的精华融会贯通,形成 "以形察势、以理通气、以数推变" 的综合体系,这正与佛法 "圆融无碍" 的智慧相呼应。
为求更高境界,汪永曾多次远离尘嚣,深入深山古寺,在青灯古佛旁寻访隐世高人。在五台山,他有幸得遇释道海大和尚。当大和尚为他开示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时,汪永忽然顿悟:易学并非玄虚的术数,而是古人观天察地、洞察人心的生活智慧;佛法也并非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指导人在世间修行的准则。二者皆以 "天人合一" 为归旨,只不过一者重 "术",一者重 "心",唯有心术相济,方能真正利益众生。
这次顿悟让他的学问境界豁然开朗。此后,他看风水时,不仅考量山川走向、气场流转,更注重引导缘主调整心态、积德行善;为人预测时,不仅指出趋势变化,更以佛法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的道理,劝人把握自身命运。佛与易在他身上达成了奇妙的平衡 —— 以易术为用,渡人于困厄;以佛法为体,安人于心间。
如今的汪永,早已褪去初学时的青涩,成为兼具深厚学养与实践经验的易学者。他的足迹遍布安徽、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地,为无数家庭调整住宅风水,助其家和业兴;为企业规划布局,帮其规避风险、稳健发展。面对每一位缘主,他都耐心细致,既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用佛法与易理疏导心结,让许多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谈及传承,汪永始终保持着谦逊。他说:"易学与佛法一样,都需要代代相传,更需要与时俱进。" 他不仅将所学倾囊传授给弟子,更注重引导年轻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视角理解古老智慧。在他看来,真正的传承不是固守教条,而是让文化活在当下,成为滋养现代人生活的养分。
从宿州乡间的佛缘初萌,到易海泛舟的广学博采,再到灵山顿悟的通透圆融,汪永(钦常居士)的求道之路,恰是佛易相融的生动写照。他以佛法涵养心性,以易学服务世间,在修行与践行中,诠释着一位当代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 —— 让古老的智慧不褪色,让济世的情怀永流传。
上一篇:国学大家沈彦均老师讲解周易和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