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您同行”栏目此次聚焦中原大地的易学传承者——1978年生于河南信阳的宋建新老师。身为中共党员,他既坚守信仰初心,又在楚风豫韵的文化浸润中深耕易经二十余载,从书香世家的古籍启蒙,到成为企业信赖的风水顾问,始终带着“辨真义、传文脉”的踏实,让易经文化走出“玄学误解”,贴近生活与实践。
宋建新老师与易学的缘分,是从家中那满架古籍开始的。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易学世家,信阳的老宅里,祖辈珍藏的易学典籍是他童年最特别的 “玩具”—— 虽看不懂太深的卦理,却总爱摸着泛黄的书页,听长辈讲典籍里 “顺应自然” 的故事。这份浸润式的启蒙,让他早早觉得 “易经不是神秘的天书,是藏着古人智慧的生活指南”。长大后为了深研,他踏上拜师之路,不辞辛劳拜访多位名师,每一位老师的点拨都像 “点亮一盏灯”:有的教他梳理风水流派脉络,有的带他实地验证峦理规律,二十载下来,他不仅攒下扎实的理论功底,更积累了满手 “接地气” 的实战经验,为后来的易学实践打下根基。
在易学钻研上,宋建新老师有着 “专而精” 的执着。他把重心放在八宅派阳宅风水与周氏阴宅峦理风水上,也没落下八字姓名学、择日学、符法等领域。研究八宅派时,他不纠结于 “玄虚论断”,而是盯着 “住宅方位、布局与居住舒适度的关联”—— 比如帮人看阳宅,会结合户型讲 “哪处布局易聚气、哪处调整能避冲”,让居住者实实在在感受到 “环境调和” 的好处;钻研周氏阴宅峦理时,他更重 “地形地貌与人文情感的契合”,看山川走势、水流方向,不是为了 “趋吉噱头”,而是想为逝者选一处 “与自然相融的安息地”,让生者寄托哀思。这些年,他把这些理论用得愈发纯熟,不管是帮普通家庭调住宅风水,还是给孩子按八字起名,都透着 “实在、有用” 的劲儿。
除了服务个人,宋建新老师还成了不少企业的 “身边顾问”。在复杂的市场环境里,他用易经智慧给企业出谋划策 —— 比如帮企业看办公布局,会结合八宅派理论调整动线,让员工办公更顺心;选开业吉日时,会对照节气与干支五行,讲清楚 “为啥这天适合启动新事”,不搞 “天机不可泄露” 的套路。虽然没提具体企业名,但这些年助力企业稳步发展的案例,让他在业内赢得 “懂易学、更懂实际需求” 的口碑。
更难得的是他对传承的使命感。宋建新老师常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挂在嘴边,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传扬易学的初心。他总说 “易经不是玄学,是古人对自然、社会的深刻理解,能帮人在迷茫时找方向”,所以一直积极倡导更多人学易学 —— 给身边人讲典籍里的哲理,在交流中剥掉易经的 “神秘外衣”,希望更多人明白这是 “该传承的文化瑰宝”。身为中共党员,他更把这份传承当成责任,想让古老的易经智慧在新时代帮到更多人,绽放新的活力。
访谈尾声,韩名禹从 “禹您同行” 栏目的视角总结道:“您从书香世家走出,用二十多年把易学落到生活、企业里,这份‘不浮躁、重实践’的坚守很难得。” 宋建新老师回应:“就是想把家里传的好东西守住,再帮人解决点实际问题,让易经文化能好好传下去。” 从栏目观察来看,这种 “承家学、接地气、有担当” 的传承方式,恰是宋老师能在易学领域走稳走远的关键 —— 他让易经从 “古籍里的文字”,变成了能温暖生活、助力发展的 “活智慧”。
上一篇:守千年智慧本真 创当代传承新径 —— 沈彦均老师的传统文化践行之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