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文化传承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践行者:他兼具政法领域的理性思维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将晦涩的易学智慧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实用工具。他就是易海浪人姜渭仁,一位深耕易学与民俗领域二十余年的实战型研究者,用 "理性思辨 + 实践验证" 的独特路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从政法到易学:跨界积淀的独特视角
1989 年,姜渭仁从黑龙江政法学院毕业,开启了在政法战线的工作生涯。那些年里,面对复杂的社会案例和严谨的法律条文,他养成了逻辑分析、事实求证的职业素养。谁也未曾想到,这段看似与传统文化无关的经历,竟为他日后的易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用理性视角审视传统,以实证精神对待文化。
后期转向传统文化研究时,姜渭仁没有陷入玄学化的解读误区。政法工作培养的系统思维让他习惯从结构层面理解事物,这种特质在他研习《道德经》《了凡四训》等经典时尤为明显。他常说:"法律讲 ' 以事实为依据 ',研究易学同样如此,不能脱离生活空谈理论。" 这种跨界积累的思维方式,让他在易学研究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既尊重传统经典的核心智慧,又拒绝玄虚空谈。
化繁为简:让传统智慧贴近生活
2008 年成为姜渭仁学术研究的关键转折点。在深入钻研传统八宅风水理论时,他发现传统命局计算流程繁琐复杂,普通民众难以掌握。凭借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反复实践验证,他独立研发出 "八宅速算东四命与西四命公式",将原本需要繁琐推演的命卦计算简化为清晰易懂的步骤。这一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严格遵循八宅理论核心的基础上,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理解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公式研发后,姜渭仁并未止步。他系统拓展研究领域,从阴阳宅风水到命理、大六壬,从姓名学到择日、奇门遁甲,构建起全面的知识体系。但他始终坚持 "学以致用" 的原则,将古籍中的理论转化为现代生活的实用方法。比如在户型分析中,他会结合现代住宅特点,用通俗语言解释 "东四命宜住东四宅" 的传统理念,而非简单套用古代口诀。这种 "翻译" 工作,让古老智慧真正走进当代生活。
实证为本:八千案例淬炼真知
2010 年,姜渭仁结缘九戒院长,开启了 "传统文化与现代应用" 的协同研究之路。此后多年,二人携手深耕实践,累计整理分析阴阳宅案例近 8000 例,构建起庞大的实战经验数据库。这些案例涵盖住宅、商铺、企业等多种场景,每一例都详细记录环境数据、布局特点与实际反馈,如同整理卷宗般严谨。
在九戒堂国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中,姜渭仁将这种实证精神贯穿始终。作为副院长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主导的研究项目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如何让办公室布局更符合人体工学与能量流通?怎样通过姓名用字传递积极心理暗示?这些研究不追求玄奥理论,而是聚焦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他常带着团队深入社区,通过实地勘察和住户反馈,不断优化风水应用方法,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完善。
这份严谨态度也得到了行业认可。2017 年,他获得国际易学联合会易道文化研究会颁发的 "高级易学应用师" 认证;2019 年,又入选 "当代百名非遗传承人",这些荣誉背后,是数千个日夜的实践积累与学术坚守。作为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科学委员会委员,他始终以规范的学术标准要求自己,推动易学研究走向系统化、科学化。
理性传承:在守正创新中践行使命
"反对神化,注重实用" 是姜渭仁治学理念的核心。面对易学领域存在的玄学化倾向,他始终强调:"国学不是迷信,是古人观照世界的智慧体系,需要用科学态度挖掘其当代价值。" 在他看来,易经的本质是揭示规律的哲学,而不是预测未来的工具。
作为伊春九戒堂国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姜渭仁还注重德行修养与文化自信的培育。他常对学生说:"传承文化先传承品德,做学问先学做人。" 在推广易学的过程中,他始终以 "造福于民、服务于众" 为目标,拒绝商业化炒作,坚守文化传承的本真。
如今,姜渭仁依然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他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近八千个案例的实证研究,让传统易学焕发现代活力;他很少高谈阔论,却通过 "理论通俗化、应用场景化" 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国学智慧的温度。在他看来,最好的传承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像山间清泉一样,将古老智慧润物无声地融入生活,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滋养心灵、指导实践的生活哲学。这,正是易海浪人姜渭仁用半生实践书写的传承答卷。
上一篇:国学大家沈彦均老师讲解周易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