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易经文化数十载,我始终觉得,这份古老智慧的传承,既不能失了传统的根脉,也不能脱离当下的土壤。作为山东青岛这片土地上的易学研究者,我常自问:如何让易经文化在当代健康生长?于我而言,答案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思考与践行中。
在我看来,传承易经的第一步,是守住 “真” 字。易经不是江湖术士口中的 “预言书”,而是古人观天地、察人事的智慧结晶。我研读典籍时,总提醒自己要剥离后世附会的玄虚之说,回到卦象、爻辞的本源去体悟 ——“阴阳” 是对矛盾统一的朴素认知,“变易” 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唯有先辨明真伪,才能让学习者触摸到易经的核心:它教的不是趋吉避凶的技巧,而是认识世界、安顿自身的思维方式。
其次,要让易经 “落地”。再好的文化,若只停留在故纸堆里,也会失去生命力。我常想,如何让现代人听得懂、用得上易经?其实不难。比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解读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坚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引申为与人相处时的包容。我从不刻意把易经讲得高深莫测,反而更愿结合日常场景,用平实的语言拆解其中的道理 —— 毕竟,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滋养普通人的生活。
再者,传播时需常怀 “慎” 心。当下有些人为博眼球,把易经包装成 “万能钥匙”,动辄谈 “改运”“改命”,这其实是在消耗文化的公信力。我始终坚持,传播易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分享它的哲学智慧,却不能夸大其词;可以探讨它与生活的关联,却不能沦为迷信的工具。对我而言,严谨比热闹更重要,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让大众真正尊重这份文化,而非敬而远之。
于我个人,弘扬易经文化更像一场 “修行”。每日研读不辍,是为了让自己的理解更透彻;与人交流时坦诚分享,是希望更多人感受到其中的温度;面对误解时耐心澄清,是不愿这份智慧被曲解。我从不觉得自己在做什么 “大事”,不过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易经文化拂去尘埃,让它以本来的面目,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易经的传承,从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需要一代代人接力。我所能做的,便是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以务实之举贴近当下,让这份历经千年的智慧,既能保持本真,又能融入时代 —— 这或许,就是我作为一名易学研究者,对文化传承最朴素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