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深秋,北京的银杏叶正簌簌飘落,为这座古都铺上一层金色的地毯。在国家会议中心,"中国梦・传统文化正能量峰会" 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行业翘楚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在这场思想盛宴中,一位身着藏青色唐装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 —— 他便是当代易学泰斗杨景磐先生。
时年七十四岁的杨景磐先生,早已是学界公认的易学大家。作为北京三式乾坤信息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他出身易医世家,幼承庭训,深耕周易术数六十余载,在太乙、六壬、皇极经世等绝学领域造诣深厚。其著作《太乙通解》《六壬预测学》等填补了国内学术空白,唐明邦教授曾盛赞他 "为周易术数研究打开了新的天地"。
当峰会组委会发出邀请时,杨先生正在河北涿州参与邵雍诞辰千年学术研讨会。尽管行程紧凑,他仍欣然应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我辈当以学术之力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11 月 17 日上午,杨景磐先生走上演讲台。他的发言围绕 "易学思维与现代文明" 展开,开篇便以《周易・系辞》"观物取象" 切入:"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将自然规律凝练为卦象符号。这种整体思维、辩证思维,恰是破解现代社会发展困境的密钥。"
他结合自身研究,以汶川地震太乙年局验证、法航客机失踪案等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易学在重大事件中的推演逻辑。台下听众屏息凝神,不少人边听边记录。当谈到 "文化自信" 时,杨先生语调激昂:"真正的自信,源于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易学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体系,需要理性认知、科学传承。"
在互动环节,有青年学者提问:"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科技融合?" 杨先生拈须而笑:"《周易》讲 ' 穷则变,变则通 '。就像二进制与先天八卦的呼应,传统文化的智慧基因完全可以嵌入现代文明的肌体。"
峰会期间,杨景磐先生与中国周易学会首任会长唐明邦、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等学者深入交流,达成 "建立传统文化研学基地" 的初步共识。他特别强调:"要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易学的魅力。"
峰会闭幕后,杨先生不顾舟车劳顿,赶赴北京三式乾坤研究院,为等候多时的学员们讲解《皇极经世》。在黑板上,他一笔一划地推演着 "元会运世" 的时空模型,仿佛在为年轻人打开一扇通往千年智慧的大门。
此次峰会后,杨景磐先生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他受邀在多地举办讲座,推动易学走进高校、企业。2014 年,他在河北清河创办 "易医文化传承中心",将易学与中医养生结合,惠及数千民众。正如他在峰会上所说:"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活水。"
时光荏苒,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场文化盛会,依然能感受到杨景磐先生传递的正能量。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学术视野,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宝贵范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样的文化坚守者,正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国学大家沈彦均老师讲解周易和生活
下一篇:邵伟华:易学传承的璀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