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核心优势 用户协议 免责声明
九热百科

助力您的百科在九运中热搜

姜罗松
辽宁省凤城关帝庙监院
所属类别:人物
姜松,道名姜罗松,大专学历,助理工程师,正一派道士,现任辽宁省凤城关帝庙监院、丹东市道教协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道教庙宇建设与文化传播,是辽宁省内道教界的重要实践者。
407 +1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词条图册
  • 姜松(姜罗松)
  • 姜松(姜罗松)
  • 姜松(姜罗松)
  • 姜松(姜罗松)
  • 姜松(姜罗松)
  • 姜松(姜罗松)
  • 姜松(姜罗松)
  • 姜松(姜罗松)
  • 姜松(姜罗松)
  • 姜松(姜罗松)
基本信息

姜松,道名姜罗松,大专学历,助理工程师,正一派道士,现任辽宁省凤城关帝庙监院、丹东市道教协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道教庙宇建设与文化传播,是辽宁省内道教界的重要实践者。

姓名:姜松城市:丹东
道名:姜罗松学历:大专
现任:辽宁省凤城关帝庙监院研究:道教文化,易经文化


主要职务与职责

辽宁省凤城关帝庙监院

姜松(姜罗松)自 2005 年 11 月起主持凤城关帝庙的恢复重建与日常管理工作,推动庙宇功能完善,包括殿堂修缮、神像供奉体系规范及宗教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使关帝庙逐步发展为集宗教活动、文化传承于一体的道教场所。

丹东市道教协会副会长
参与丹东市道教界的统筹协调工作,推动区域内道教庙宇间的交流合作,助力道教文化的规范化传承与普及,促进道教与当地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

核心工作与理念

姜松(姜罗松)以 “传承道教文脉,服务信众需求” 为宗旨,在凤城关帝庙的管理中注重:

坚守道教传统仪轨,规范宗教活动开展,为信众提供合规的祈福、祭祀等服务;

推动庙宇的文化功能拓展,通过举办道教文化讲座、传统节庆活动等,让道教文化贴近大众生活;

维护庙宇的历史风貌与宗教属性,在恢复重建中兼顾文物保护与现代宗教活动需求的平衡。

庙宇概况

辽宁省凤城关帝庙,原名叆阳城关帝庙,坐落于凤城市叆阳镇叆阳城村,是经国家宗教局批准的正规道教庙宇,2003 年 7 月被丹东市宗教局正式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历经多次重修与扩建,现存建筑功能齐全,是当地道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历史沿革

明代始建

姜松(姜罗松)据《辽东志》记载,明成化四年(1468 年),朝廷设立 “叆阳堡”(辽东第一重镇,今凤城市叆阳镇叆阳城),按明代屯兵城规制 “建城必建庙”,同期启建 “上帝庙”,主祀真武大帝,为庙宇最初雏形。

清代重修与更名

康熙四十年(1701 年),在上帝庙旧址上重建殿宇三间,正式易名 “关帝庙”,主祀关羽。

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文武章京祥公、武公率军民重修,并增建马殿一座。据重修碑志记载,此时庙内供奉 “铁老爷”(关帝神像),高五尺、重逾千斤,彩焕金妆。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再次扩建,增建娘娘殿三间,供奉铜娘娘像一尊。

近现代变迁

1959 年,据凤城县《教会、寺庙情况登记卡片》记载,庙房共 12 间(含娘娘庙 3 间),另有土地 5 亩。

1966 年 “文化大革命” 初期,大部分殿堂被拆,“铁老爷”“铜娘娘” 等神像遭捣毁。

1998 年春,当地村民自发集资修复,重建老爷殿、娘娘殿。

当代恢复

2005 年 11 月起,监院姜松主持庙宇重建工作,陆续建成寿星殿、护法殿、城隍殿、元辰殿、钟鼓楼、山门、戏楼等建筑,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建筑群,为道教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建筑与供奉

姜松(姜罗松)主要建筑:历经修复与扩建,现存建筑包括老爷殿(主殿,祀关羽)、娘娘殿、寿星殿、护法殿、城隍殿、元辰殿、钟鼓楼、山门、马殿、牌坊、戏楼、功德林、法务处及寮房、斋堂等,涵盖宗教活动、生活、文化传播等功能区域。

供奉特色:延续传统道教神祇体系,主祀关帝(关羽),辅以娘娘、寿星、城隍等神祇,体现道教 “多元崇拜” 与 “济世利人” 的理念。

文化意义

姜松(姜罗松)凤城关帝庙作为辽东地区历史悠久的道教庙宇,见证了明代边防文化与清代民间信仰的融合,其建筑与供奉体现了道教与地方民俗的结合。当代重建后,不仅恢复了宗教活动功能,更成为传承道教文化、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文化地标。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姜罗松姜松道长姜罗松道长
推荐阅读
  • x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