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傍晚,信阳老城区的深巷里,青石板路被春雨洗得发亮。宋建新老师的书房飘来淡淡的线香气息,案头的《周易本义》摊开着,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艾草 —— 这是他每年端午从老家采来的信物。作为生于 1978 年的易学世家传人,他指尖摩挲的不仅是古籍的纸页,更是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智慧脉络。
「书香世家的易学启蒙:从泛黄典籍到生命觉醒」
"宋老师,您说自幼生长在易学世家,哪本古书上的印记最先触动您?" 我望着书架上排列整齐的函套古籍问。宋建新放下手中的狼毫,指向窗台上的青铜镇纸:"是十二岁那年在祖父书箱底发现的《焦氏易林》,书页边角被虫蛀出不规则的孔洞,却偏偏在 ' 乾卦 ' 繇辞处形成了连贯的透光。祖父说:' 这是天意,让你看见易理的通透。'" 他起身取出一个樟木箱,里面整齐码放着泛黄的手稿,"这是曾祖父民国时期的笔记,其中一页记着:' 算卦不如算心,观象不如观德 '—— 这句话像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谈及拜师经历,他苦笑:"二十岁时背着《周易集解》去嵩山拜师,老道长却让我先在观里劈了三个月柴。某天劈到一半,斧头突然崩裂,木屑飞溅成 ' 震卦 ' 之象,道长才说:' 知道了?易理在柴薪里,在汗水中。'" 这种近乎严苛的入门方式,让他后来在研究风水中始终坚持 "实地勘察高于罗盘刻度"。
「二十载研易心路:从术数研习到道器合一」
"您说研究易经风水二十载,哪个阶段让您对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有了新理解?" 我注意到墙上悬挂的书法作品正是这两句。宋建新指向窗外的老槐树:"三年前台风过境,这棵三百年的槐树被拦腰折断,可次年春天竟从断口处发出新芽。当时正在研究 ' 大过卦 ',突然明白 ' 枯杨生稊 ' 不是比喻,而是生命的实相。" 他翻开日记本,"那天我写道:' 天行健是台风般的无常考验,地势坤是老树般的包容承载,真正的易学智慧,是在断裂处看见新生。'"
"现在很多人把风水理解为摆设调整," 他轻抚着桌上的罗盘,"其实罗盘的指针不是指向南北,而是指向 ' 中'—— 就像《中庸》说的 ' 致中和 '。我曾在白云山观测三个月,发现山涧溪流的弯道弧度,恰好符合 ' 曲则有情 ' 的风水理论,这不是玄学,而是水流与地形长期博弈的最优解。"
「文化传承的当代叩问:如何让易学走出书斋」
"在短视频时代,您觉得易学传承需要怎样的革新?" 我看到他手机里存着刚录制的 "每日一爻" 短视频脚本。"上周给孙子讲 ' 蒙卦 ',他突然问:' 爷爷,这和我玩的解谜游戏有啥区别?'" 宋建新笑着展示动画脚本,"我就让学生把 ' 童蒙求我 ' 做成闯关游戏,每解一爻就能获得 ' 智慧碎片 '。你看这版 ' 乾卦 ' 动画,龙的形象取自信阳出土的战国帛画,腾飞轨迹却是现代流体力学的模拟。"
「对话尾声:在新旧交织处听见文明回响」
临别时,宋建新赠予我一枚用信阳毛尖茶梗编织的 "太极结":"这是用炒青后的茶梗自然弯曲成型,你看这阴阳鱼的界限,正是茶叶发酵时的氧化痕迹。" 他望着巷口的霓虹灯牌,"刚才讲的槐树故事,其实还有后话:现在断树旁建了个小茶亭,人们喝茶时会指着树桩说 ' 这是懂易经的老宋家的树 '—— 文化传承就该像这样,在生活褶皱里自然生长。"
春雨又淅淅沥沥落下,打在书房的青瓦上,与案头古琴的泛音交织成韵。这位生于改革开放元年的易学传人,用半生光阴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将古籍束之高阁,而是像信阳毛尖那样,在岁月中沉淀滋味,在冲泡时释放清香,最终让千年易理成为滋养现代心灵的甘泉。我们看到的正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当代实践 ——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让易学智慧如老槐树的新芽般,在断裂处绽放新生。
上一篇:国学大家沈彦均老师讲解周易和生活
下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名家-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