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琅琊榜》虽以权谋复仇为主线,却在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中深度融入国学传统文化内核。剧中梅长苏的隐忍布局、萧景琰的坚守道义、朝堂之上的礼仪规制,均是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具象化呈现,透过这些情节,可清晰看到国学智慧如何影响人的抉择与格局。 一、儒家 “仁” 与 “礼”:藏在权谋里的处世准则 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仁爱、仁慈)与 “礼”(礼仪、规矩),在剧中并非生硬说教,而是通过关键情节自然流露,成为人物行为的底层逻辑。 1. “仁”:不只为复仇,更为护苍生 梅长苏的核心目标是为赤焰军翻案,但他的 “复仇” 始终恪守 “仁” 的边界。剧中有两处情节尤为典型: 面对誉王谋反时,他虽早有布局,却反复叮嘱飞流 “不可伤及无辜宫人”,即便在战乱中,也优先安排禁军保护宫殿内的普通侍从; 金陵城爆发瘟疫,他不顾自身病体,亲自调配药材、制定防疫方案,甚至暂停复仇计划,优先保障百姓安危。 这恰是儒家 “仁者爱人”“民为贵” 思想的体现 —— 真正的强者不仅追求个人目标,更会将他人福祉、苍生安危纳入考量。这种智慧对现代的启示在于,无论是职场竞争还是个人发展,不必陷入 “零和博弈” 的执念,兼顾他人利益、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获得更长久的认可。 2. “礼”:规矩背后的秩序与尊重 剧中对 “礼” 的展现贯穿朝堂与日常,小到君臣对话的称谓,大到祭祀、朝会的流程,均严格遵循传统礼仪,且这些 “礼” 并非形式主义,而是承载着秩序与尊重的内核。 萧景琰在未恢复皇子身份时,虽与梅长苏私交甚笃,但在公众场合始终以 “苏先生” 相称,不越身份之礼; 靖王成为太子后,每次入宫向梁帝请安,都会在殿外整理衣冠、缓步而入,即便对梁帝的昏聩心怀不满,也未失君臣之礼。 儒家强调 “礼之用,和为贵”,这些情节说明 “礼” 的本质是对他人身份、场合氛围的尊重,能减少人际冲突、维护秩序。放到现代,职场中的上下级沟通礼仪、社交场合的言行分寸,本质都是 “礼” 的延续,懂 “礼” 能让人更快融入环境,赢得信任。 二、道家 “隐忍” 与 “顺势”:梅长苏的成事之道 道家 “以柔克刚”“顺势而为” 的智慧,在梅长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并非凭借武力硬闯,而是以病弱之躯为壳,借势布局,最终实现目标,这恰是道家思想中 “柔弱胜刚强” 的实践。 1. 隐忍:十二年蛰伏,藏锋守拙 赤焰案后,林殊化名梅长苏,隐匿于江湖十二年。他明知仇人在朝,却未急于复仇,而是默默组建江左盟、收集证据、培养势力。剧中有一段对话极具代表性: 萧景琰不解他为何不直接揭露真相,梅长苏回应:“京城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贸然踏入,只会被吞噬,我们需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这种 “隐忍” 并非懦弱,而是道家 “知止不殆” 的智慧 —— 在力量不足时,不做无谓对抗,而是积累实力、等待时机。现代生活中,面对职场瓶颈或人生困境,盲目冲动往往适得其反,学会 “蛰伏” 沉淀,才能在机会来临时一击即中。 2. 顺势:借势而为,不与规律对抗 梅长苏的复仇之路,始终遵循 “顺势” 原则,从不强行扭转局势,而是利用现有矛盾推动事情发展。 他发现誉王与太子争斗激烈,便以 “谋士” 身份先后为两人提供 “建议”,实则激化双方矛盾,让他们互相消耗,为靖王崛起腾出空间; 梁帝多疑,梅长苏便利用这一点,不直接指控反派,而是通过细节让梁帝自行察觉疑点,最终实现翻案。 道家强调 “道法自然”,即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梅长苏的 “顺势”,本质是看清局势本质后,借规律之力达成目标,而非与规律对抗。这对现代的启示是,做决策前需先看清趋势(如行业趋势、人际趋势),顺势而为往往比 “蛮干” 更高效。 三、传统 “义利观”:萧景琰的坚守与启示 国学传统文化中,“义”(道义、情义)与 “利”(利益、权力)的抉择,是衡量人格的重要标准。剧中萧景琰对 “义” 的坚守,打破了 “权力至上” 的逻辑,成为传统 “义利观” 的鲜活样本。 1. 重 “义” 轻 “利”:不为权力妥协 萧景琰在夺嫡过程中,多次因 “义” 放弃眼前利益。最典型的情节是: 誉王曾提出与他合作,承诺事成后给予他高官厚禄,但前提是让他疏远梅长苏(誉王视梅长苏为威胁),萧景琰当即拒绝,直言 “苏先生是我的挚友,我绝不会为权力出卖朋友”; 即便在最艰难的时期,他也从未利用赤焰军旧部的情谊谋取私利,反而始终以 “为赤焰军翻案” 为核心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太子之位。 传统 “义利观” 强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注重 “义” 为先。萧景琰的选择说明,“义” 并非虚无的道德标签,而是能凝聚人心的力量 —— 正因为他重情义、守道义,赤焰旧部才愿意追随他,梅长苏才愿意为他倾尽心血。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商业合作还是人际交往,“重义轻利” 的人往往更易获得长期信任,而信任恰是成事的基础。 2. 以 “义” 聚人:道义背后的凝聚力 萧景琰最终能成功,核心是他的 “义” 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剧中蒙挚、霓凰郡主、梅长苏等人,并非因他的权力或财富追随他,而是认同他的 “道义”—— 为赤焰军翻案、为无辜者平反、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这恰是传统 “义利观” 的深层价值:“义” 能超越利益,成为更持久的凝聚力。现代团队管理中,领导者若只谈利益分配,团队易因利益冲突散伙;但若能以 “共同目标”(即 “义” 的现代转化)凝聚人心,团队反而更有战斗力。 结语:剧中国学智慧的当代价值 《琅琊榜》的魅力,不仅在于紧凑的剧情,更在于它将国学传统文化智慧融入人物与情节,让 “仁”“礼”“隐忍”“义利观” 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指导抉择的实用智慧。这些智慧穿越千年,在现代生活中依然适用 —— 无论是为人处世的 “仁礼”,还是成事的 “顺势”,亦或是抉择时的 “义利观”,都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方向,守住本心。
下一篇:没有了
热搜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