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 中,唐僧于祭赛国金光寺主动提出扫塔,且坚持 “自上而下” 的清扫方式,这一细节并非简单的行为描写,而是暗含佛教教义、修行逻辑与文化象征的深刻表达,可从三个维度解读其内涵。
从佛教修行的 “次第观” 来看,“自上而下” 的扫塔顺序契合佛教 “由上至下、由内而外” 的修行路径。在佛教理念中,“塔” 是佛的象征,代表着佛法的庄严与神圣,塔身的层级也暗合修行的阶位 —— 塔顶象征着佛法的至高境界,塔基则对应着世俗的根基。唐僧从塔顶开始清扫,寓意着修行需先确立对 “至高佛法” 的敬畏与追求,先净化 “心念” 这一 “上” 层核心,再逐步落实到 “行为” 这一 “下” 层实践。这种顺序隐喻着 “先明心见性,再践行修行” 的逻辑,与佛教 “先悟后修”“由理入事” 的修行次第高度契合,体现了唐僧作为佛门弟子对修行规律的严格遵循。
从文化礼仪的 “尊卑秩序” 来讲,“自上而下” 是古人面对神圣事物时表达尊重的礼仪规范。在传统中华文化中,“上” 象征尊贵、崇高,“下” 代表谦卑、基础,面对象征佛陀的宝塔,需以 “敬上” 为首要原则。若从塔基往上扫,易被视为 “从卑到尊” 的冒犯,而从塔顶往下,则是先恭敬对待宝塔的 “尊贵之处”,再延伸至 “基础部分”,既符合 “尊上” 的礼仪传统,也体现了唐僧对佛法的虔诚与恭敬。这种行为细节,实则是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秩序与佛教对圣物的敬畏之心相结合,展现了唐僧言行举止中 “礼” 与 “信” 的统一。
从情节隐喻的 “涤垢修身” 来看,“自上而下扫塔” 更是唐僧 “涤除心魔、净化身心” 的象征。彼时金光寺因佛宝被盗,塔身积满灰尘,如同寺僧们因失宝而蒙尘的初心,也暗喻着唐僧师徒西行路上可能遭遇的 “心魔污垢”。唐僧扫塔的过程,本质上是 “以扫塔之形,行修身之事”:清扫塔顶的灰尘,象征着先清除 “最顶层” 的执念与杂念;逐步向下清扫,则是将修行中可能出现的懈怠、疑虑等 “污垢” 一一涤除。这种 “自上而下” 的清扫,也暗合后续情节中 “先寻回塔顶被盗的佛宝,再为寺僧洗清冤屈” 的叙事逻辑,让 “扫塔” 不仅是唐僧个人的修行,更成为拯救金光寺、恢复佛法庄严的 “标志性行动”,强化了 “修行与度人相结合” 的西游主题。
综上,唐僧 “自上而下扫塔” 的细节,是《西游记》将佛教修行、传统文化与情节隐喻融为一体的精妙设计。它并非偶然的行为选择,而是通过具体动作,将抽象的 “修行理念” 转化为可感的 “行为符号”,既凸显了唐僧作为 “取经人” 的虔诚与智慧,也让 “扫塔” 这一情节超越了 “清洁宝塔” 的表层意义,成为 “修行次第”“礼仪敬畏” 与 “涤垢修身” 的多重象征,深化了《西游记》“以事喻理、以行显道” 的文学内涵。
应该是从下往上扫吧,人生也是这样呀过去的就是过去了还是要往前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