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大地的文脉浸润,泰安祖籍的笔墨基因,在1963年济宁的晨光里,为吴玉的生命埋下了与书画结缘的伏笔。这位字琢如、号清谦道人的艺术家,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在宣纸上勾勒山水,在道观中参悟道心,将艺术与修行熔铸成一幅独特的生命长卷。笔墨启蒙:从案头墨痕到艺术殿堂吴玉的书画情缘,始于童年案头的砚台与宣纸。那些深浅不一的墨痕,不是孩童一时兴起的涂鸦,而是刻进时光的执
吳玉(清謙道人),字琢如,道号清谦,1963 年生,祖籍山东泰安,现居山东济宁青华洞道观修行。他既是道教全真金山派二十三代弟子,也是当代山水画家,兼具宗教修行者与艺术创作者双重身份,以 “道法自然” 为核心理念,将道教思想融入山水画创作,形成 “道艺合一” 的独特风格。现任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画家、山东省国画院理事、济宁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是山东省宗教领域人才库收录人才。
姓名:吳玉 | 道号:清谦 |
城市:济宁 | 传承:全真金山派二十三代弟子 |
现任: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画家 | 身份:画家,道教修行者 |
书画根基与名师指点
吴玉自幼爱好书画,数十年间承蒙多位书画名家指教:
早年师从倪贯一、孙洪彬、樊运琪、张立钊、杜卫国等先生,系统学习传统绘画技法,打下扎实的笔墨基础;
现师承著名山水画家杨贵传先生,在山水画创作上进一步精进,注重将自然意趣与人文精神融合。
其艺术学习历程贯穿 “刻苦不懈” 的态度,数十年未敢懈怠,逐步形成兼具传统笔墨功底与个人感悟的绘画风格。
入道与师承渊源
2013 年,吴玉在崂山太清宫皈依道门,成为道教全真金山派第二十三代弟子,师承刘怀元道长,道号 “清谦”。全真金山派以 “清静无为、性命双修” 为宗旨,这一修行理念深刻影响了他的生活与艺术创作,使其作品逐渐渗透 “道法自然”“万物归道” 的哲学内涵。
宗教职务与社会角色
作为济宁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玉积极推动地方道教文化传承与宗教事务规范化;同时,他以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画家身份,成为连接道教文化与书画艺术的重要纽带,通过艺术传播道教思想。
绘画主题与风格特色
吴玉以山水画为主要创作方向,其作品核心在于 “从道法自然中悟画理”,体现三大特点:
自然与道的融合:画面多描绘奇峰、山水、云雾等自然景致,通过简劲笔墨传递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的道家境界,如作品中 “江山多奇峰” 的意象,暗含对 “何处是归途” 的哲学追问,最终指向 “心中有道,道即归途” 的修行体悟;
化繁为简的笔墨:主张 “万物归道”,以简练笔墨勾勒山水神韵,摒弃繁复技法,追求 “笔简意丰”,如同他所言:“拿起画笔叫‘写’,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天地间有的,都将在这里化繁为简”;
修行与创作的统一:将道观修行中的静观感悟融入创作,使山水画成为其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修行态度的外化,体现 “攻则有克、勤则有获、简则有道” 的人生哲学。
艺术领域: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画家、山东省国画院理事、市政协书画联谊会理事、济宁市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济宁市民族书画协会副会长;济宁市书画协会常务副主席。
宗教领域:济宁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省宗教领域人才库人才;
其艺术理念与作品被纳入 “道艺融合” 的研究范畴,成为当代宗教艺术创作的代表性案例之一。
吴玉以 “清谦道人” 的修行者身份与山水画家的艺术视角,构建了 “道中之道” 的创作与生活体系 —— 在宗教修行中体悟自然,在绘画创作中传递道理。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山水景致的描摹,更是对 “天地之道” 与 “人生归途” 的探索,为传统山水画注入了深厚的道教哲学内涵,成为 “道艺双修” 的当代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