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核心优势 用户协议 免责声明
九热认知

助力您的百科在九运中热搜

最近几年哈尔滨非常火,能介绍一下哈尔滨的热情和努力吗?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近年来,哈尔滨以冰雪旅游为突破口,通过政府、市民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不仅实现了城市形象的全面跃升,更在经济转型、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哈尔滨的热情与努力:

一、干部作风转变: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作为”

哈尔滨的火爆 “出圈” 并非偶然,而是多年来干部能力作风建设的成果体现。中央媒体多次点赞 “尔滨热” 背后的干部担当,例如在冰雪大世界 “退票事件” 中,市领导当天赶赴现场致歉并连夜整改,展现了 “实” 字为先的态度。在日常工作中,干部们以 “精细” 为要,如道里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为保障早市秩序,将家搬到市场附近实时监督。这种作风转变带动了城市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从市政设施更新到环境卫生管控,从冰雪旅游服务到营商环境优化,干部们以 “绣花功夫” 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让游客和市民切实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二、文旅融合发展:从 “一季火” 到 “四季红”

哈尔滨依托冰雪资源优势,打造全季节文旅生态。冬季,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等 IP 持续吸睛,冰马俑、冻梨刺身等创意营销成为网络热点。夏季,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项目(如室内冰雪馆)、国际啤酒节(占地 40 万平方米的狂欢盛会)、松花江沉浸式演艺《遇见・哈尔滨》等活动接棒,形成 “夏遇冰城清凉有约” 的新体验。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成为亮点:中华巴洛克街区通过 “修旧如旧” 的修复,还原百年风貌,2024 年暑期日均接待游客 5 万人次,周末达 6 万人次。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等经典景点持续升级,引入新业态的同时保留历史韵味,成为 “可漫步的历史”。

三、基础设施升级:为发展筑牢根基

哈尔滨以亚冬会为契机,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24 年,15 条亚冬会保障道路完成改造,地铁 3 号线西北环通车运营,形成 “十字加环线” 网络,地铁总里程达 91.57 公里。排水管网修复、亚布力污水处理厂提标等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何家沟雨污分流改造巩固了黑臭水体治理成效4。这些项目不仅服务于赛事,更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整体形象。

四、冰雪经济延伸:从 “旅游” 到 “全产业链”

哈尔滨将冰雪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推动冰雪运动、装备、文化等全产业链发展。亚冬会期间,本土羽绒服生产基地落地,预计年加工服装 200 万件;中国 — 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项目即将启动,涵盖数字科技装备、国际社区等领域。亚冬会闭幕后,哈尔滨与亚奥理事会、中国奥委会签署备忘录,建设亚洲冬季运动高水平训练中心,首个项目 “亚洲花样滑冰青少年训练营” 将于 2025 年 8 月举办,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

五、市民热情参与:全城行动诠释 “冰城温度”

哈尔滨的火爆离不开市民的自发支持。一封《遇见冰雪遇见暖 不负美景不负情》的公开信,号召市民以 “无须号令的全城行动” 迎接游客,私家车免费接送、主动帮助 “南方小金豆” 等善举成为网络佳话。文旅部门与 2 万余名业户建立长期联系,城管执法从 “强制” 转向 “柔性服务”,商户和市民共同维护城市形象。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让游客感受到 “来了就不想走” 的温暖。

六、文化传承与创新:让历史 “活” 在当下

哈尔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注入现代活力。中华巴洛克街区修复中,采用三维重建技术建档、传统工艺复原 “鲇鱼缝” 墙面、AI 技术还原老照片字体,使百年建筑焕发新生。非遗风筝秀、俄式芭蕾舞剧、摇滚音乐会等多元文化活动,让 “音乐之城” 的美誉实至名归。此外,“哈尔滨礼物” 文创产品、AR 冰箱贴等设计,将城市元素转化为可带走的记忆,年销量超 10 万件。

七、未来展望:以盛会为起点,向 “双循环” 发力

亚冬会的成功举办为哈尔滨带来新机遇。下一步,哈尔滨将依托亚洲冬季运动高水平训练中心,承接国际赛事、培养青少年人才,并推动场馆向公众开放。同时,长岭湖康养度假中心、运粮河南湖开发等项目蓄势待发,文旅与康养、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释放潜力。正如央媒评价,哈尔滨正从 “冰雪顶流” 走向 “全面振兴”,以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精神,书写新时代东北振兴的生动篇章。


这座城市用热情拥抱八方来客,以努力铸就发展根基,正将 “冰天雪地” 与 “绿水青山” 转化为实实在在的 “金山银山”,向世界传递着充满活力与温度的 “尔滨” 形象。


推荐阅读
x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